鄭州市第十八中學首屆研究性學習成果評比實施方案
分類:教師成長 發布時間:2016-04-26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領域的內容之一,是高中階段的國家課程,旨在引導同學們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并逐步形成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為進一步推動我校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為同學們全面發展搭建平臺,學校決定開展首屆研究性學習成果評比活動,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 參評對象
我校高一高二在校學生。以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形式申報,每個研究小組一般由3—6名學生組成,每個小組限報1個參評項目。每個小組報指導教師1名。
二、研究性學習成果申報材料要求
每個申報成果均須上報研究報告,報告以文字說明為主,各項基本要求如下:
1.基本信息。包括成果名稱、班級、課題組長、 研究小組成員、成員分工、相關課程、指導教師等。
2.研究背景
3.研究意義與目的
4.研究內容
5.研究活動過程
6.研究成果、發現或結論
7.研究反思
三、獎項設置
本次比賽將設置優秀成果獎、優秀組織獎兩個獎項。具體表彰數量根據成果質量、工作實效確定 。
1.優秀成果獎。參賽項目分別設置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2.優秀組織獎。授予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較好、評比活動組織得力的班級。
四、其它有關事宜
(一)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學分認定項目之一, 每一個學生都要參與研究性學習。
(二)各班要高度重視本次評選工作,明確本次活動對進一步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和學生發展的價值與意義,加強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嚴肅性,認真做好本次活動的宣傳發動工作。
(三)申報成果要能夠集中反映我校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能力與品質,堅決杜絕抄襲現象。
(四)評比活動時間安排
各班參評材料申報時間:2016年2月29日前交到教務處。
(文檔要求:標題黑體小三,正文仿宋四號字)
(五)所有參評成果均須以班級為單位集體上報,成果采用紙質和電子稿兩種形式,紙質稿一式一份 。
鄭州市第十八中學
2016年1月23日
附:各學科研究性學習備選題目及高一高二任課教師名單,同學們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己擬定研究性學習題目進行研究。
語文:
1.民間故事反映射的民族文化;
2.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3.我眼中的孔子(老子、莊子);
4.中國姓氏文化的淵源;
5.服飾文化與人文精神。
(語文任課老師:朱向華 、張進、朱敏芝、張夢雨、孫云霞、秦元柱、李連軍、于葭、房東明、楊紅革)
1. 數學: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2. 測量建筑物的高度
3. 數學的發展歷史
4. 如何存款罪合算
5. 體育彩票中的數學問題
6. 黃金分割在生活中的運用
7. 鄭州市車流量的統計分析
(數學任課老師:武麗鋒、張春燕、張愷、焦端、周陽、張鳳、張艷艷、張建清、張榮仙、張香莉)
外語:
1.趣味英語
2.中西節日文化異同
3.body language
(外語任課老師:段晶、丁撐偉、閆海燕、曾昭霞、李曉、邱競宇、司夢菲、吳昊、朱艷麗)
政治:
1.大氣污染與人體健康
2.十個經典哲學故事
3.職業理想調查研究
(政治任課老師陳芳、張世磊、平凱麗、史慧蘭)
歷史:
1.鄭州市交通堵塞的成因及解決方案研究2.南京屠殺~歷史不會忘記3.鄭州航空港區建設發展研究
(歷史任課老師李龍廣、蔣筱薇、馬紅麗、馬登軍、王濤)
地理:
1.從《天氣預報》看中國冬季天氣與氣候特點.2.花花牛中的地理知識。(任何商品)3.家鄉(工)農業發展之我觀。
(地理任課老師:趙晶巖、沈永民、耿麗娟、婁艷會、盧珍珍)
物理:
1.物體在通過彎道時傾斜的物理原理2.摩擦力的研究3.洗衣機甩桶的離心原理研究4.物理情景與模型5.物理與數學6.過山車原理7.火車偏東研究
8.物理課本中的科學家的中學時代
9.節能燈的節能探究
10.靜電對人體及動物機體的效應的研究
(物理任課老師:喬浩、崔梅、黃淑紅、王瑞麗、苗新國)
化學:
1.交警查酒駕、醉駕的原理2.發面蒸饅頭的道理3.炸油條的原理4.春節燃放煙花爆竹的原理5.廚房中用純堿去污的原理
6.長期食用腌制咸菜有損健康的道理
(化學任課老師:彭沛、武忠利、李培、王彥梅、王秀果)
生物:
1.碘與人類健康
2.維生素王國探秘
3.食鹽與人體健康
(生物任課老師:趙章鎖、李雪、張琳琳、張梅娜)
美術:
1.中國漫畫發展史與成果
2.中國3D動漫的發展
3.電影文化拍攝美學
4.中式電影與美式電影
5.中國動漫與日本動漫
(美術任課老師:龐軍榮、喬云、羅玲玲、張彥斌、趙玉亭、白亞麗、陳冬、崔慧聰)
其他
1.秦國統一歷史史實研究
2.小型直升飛機模型制作
3.動物學中的生存哲學
4.“韓流”與文化交流
5.一代偉人毛澤東
6.中國的外交
7.中國軍事發展史
8.中國武器與美國武器裝備研究
9.中國美食文化
10.中國傳統服飾與現代服飾
11.中國唐詩
12.中國宋詞發展